软糖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软糖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千呼万唤称帝南京洪武朝廷奉天承运-【xinwen】

发布时间:2021-10-12 11:47:36 阅读: 来源:软糖厂家

东灭张士诚后,西吴政权开始的北伐战争。就在北伐凯歌声中,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那位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的、长相奇特、老南京俗称为洪武爷的在南京城里的明故宫与御道街一带举行了开国大典;也就是正月初四这一天,一个影响中国历史长达600多年的新兴的政权——大明帝国宣告诞生。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将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定在南京?又为什么要给自己开创的新帝国取名为大明?大明建都南京有何影响?

吴元年(1367)下半年以前,随着以应天为中心的西吴政权逐渐扩大,且有不日即将一统天下的趋势,有好多文官武将,纷纷向朱元璋进言,请其早日称帝,以顺天意、慰民心,但每一次都被婉言谢绝了。随着1367年下半年的到来,尤其是以李善长为首的大臣们发动的那次大劝进,终于使得朱元璋开始活动活动心眼了:是啊,该改改了,改什么?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并以排山倒海之势挥师北上,一路势如破竹,剑指大都,颠覆元廷指日可待。要改称的级别肯定要比原来自称的吴王肯定还要高,那么就是皇帝了。

至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臣们先前发动的多次劝进都被拒绝了,唯有这一次朱元璋居然同意?

架起“三驾马车”与小明王遇上“交通事故”了其实从前面讲过的朱元璋统一过程中我们看到,自来到南京起,朱元璋就日思夜想要称帝,要消灭群雄,重建大一统帝国,但在1367年下半年以前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十分成熟:

第一,朱元璋周边的主要割据势力没有被消灭,过早地称王称帝容易招惹是非,不是人们常说的叫树大招风么。所以朱元璋一直牢记朱升老先生的“缓称王”的教诲,始终很低调。而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拖到1367年东灭张士诚以后才可说是基本解决了,因为这时在群雄中能与朱元璋一争高低的已为数甚少了,所以这时称帝问题不大。

第二,朱元璋想称帝,除了军事上的胜利这个最为基本的前提外,还必须得先建构新兴帝国的统治秩序,或言进行基本的政权架构与制度建设。虽然在称吴王前后,朱元璋曾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又设大都督府,形成了属下行政机构与军事机构并驾齐驱的格局。不过这个时候他的政权建设毕竟还处于草创时期,最为明显不足的就是军事机构领导人、军队官长过多兼任行政机构的领导,客观上造成了属下权力过大或言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面。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想当年徐寿辉手下人倪文俊、陈友谅都是因为他们手中的权力过大才导致西线红巾军领导层政变不断。

为了防患于未然和迎接新形势的到来,迅速取代大元帝国的统治,朱元璋仿照了的做法,在彻底平定张士诚势力后的第二月即吴元年(1367)十月,设置御史台及各道按察司,加强对属下的机构与权力监察,任命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章溢为御史中丞,文原吉、范显祖为治书侍御史,安庆为殿中侍御史,钱用壬为经历,何士弘、吴去疾等为监察御史。同时还将过去沿袭元朝尚左的百官礼仪改为尚右,令李善长由左相国改为右相国,由右相国改为左相国,“余官如之”。这样一来,加上过去已作了变革的军事机构大都督府,明初以中枢“三大府”为主体的政权架构与内政建设渐趋完备。对此,朱元璋不无得意地说道:“国家新立,惟三大府总天下之政。中书,政之本;都督府,掌军旅;御史台,纠察百司,朝廷纪纲尽系于此。”换言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政权“三驾马车”开始正式并行,明初立国基础架构大体完成。

以上是针对国家权力的管理,那么对于全社会?就在健全“三大府”为主体的权力机构的当月,朱元璋“命中书省定律令,以左丞相李善长为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治书侍御史文原吉、大理卿周祯、少卿刘惟敬、大理丞周浈等为议律官,制定律令”。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法律——吴元年律令。该年十二月编定而成的《律令》刊布天下,新兴帝国的开国形势渐趋成熟。

第三,朱元璋一直尊奉龙凤为正统,将小明王奉为自己的主子。既然这样,要是自己升格为皇帝了,那么小明王应该升格做什么?太上皇?可小明王比自己岁数还小,还从来没听说过太上皇比皇帝还年轻。这是一个令朱元璋十分头疼的事。但在龙凤十二年(1366)十二月冬天“很巧”地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小明王死了——它“帮助”了朱元璋解决了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1366年隆冬时节,随着对张士诚战争的节节胜利,大功快要告成了,朱元璋“想念”起在滁州被他奉养着的小明王。因为不要说是称了王的朱元璋,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子女一旦发了,也要将自己的父母长辈接到身边来享享福啊,否则不仅良心上过不去,而且还要受到舆论与道德上的谴责。朱元璋当然不是那种愿意让人谴责的人,所以他就吩咐手下的一位水师将领廖永忠带了一些人到滁州去,将那个“大宋”国的小明王韩林儿接到南京来。朱元璋实在是细致之人,派别人去接还不行,只有廖永忠最合适,这是为什么?因为那时从滁州到南京的交通不便,要过河过江,这可不是一般的活儿,非得要水上功夫特别好,又十分贴心的将领才能担当此任;而接小明王不是接一般的人,万一有什么闪失,那就不好说了。所以朱元璋要挑选精通水上功夫的顶尖人物。还是廖永忠最好,他原本就是巢湖水师的一个头领,当年一起投奔过来的水师头领不是战死了,就是被俘虏了。现在剩下的廖永忠几乎成为水师“男一号”,不派他去还派谁呐?再说廖永忠把小明王接到以后,也十分认真地对待着,呵护有加。他们一路顺行,来到了今天南京六合长江瓜步渡口,准备渡江。开船时还好好的,谁知船到了江中心时,突然遇到了大风浪,廖永忠他们控制、控制、再控制,最后就没有控制住,船翻了,一船的人全部翻入了江里。廖永忠等人“奋力营救”,可小明王最后还是淹死在长江里了。本来想叫小明王来应天享福的,谁知这风也不长眼睛,哪天都可以刮大点,就偏偏不应该在人家朱元璋迎“主”这天刮得那么大,足足将一船的人都刮到江里去。除了怪天刮大风,还能怪谁呢?这是天意啊!可朱元璋还表现得极为痛心,他臭骂了廖永忠一顿,“罚”他回前线打仗(廖本来就是前线的主将之一)。

事情到此还没完,后来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将廖永忠封了个侯,并对廖说:“本来朕是想封你与徐达一类的公,可你小子当年渡江接小明王时没接好,又密使儒生窥察朕意,只能封你个侯!”以廖永忠的军事才能和军功来说怎能跟徐达等人相比,徐达封了公,廖最多也只能封个侯。朱元璋这番说辞,无非是表白自己对小明王的死很“在乎”,“念念不忘”。其实廖永忠做了件“双赢”事情,朱元璋马上要称帝了,可他顶头上司怎么安置?进老干部局去?可他的年龄比朱元璋还小很多了,只能让大风“吹翻船”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朱元璋称帝既然现在小明王已经永久地“安置好”了,那么朱元璋称帝也就没什么顾忌了吧?

有。自古以来吾国就有礼仪之邦和文明古国之美称,而吾民向来以谦虚作为一种美德。在国人中如果你能干某件事情,可千万不能当众说自己如何如何行,你得谦虚,说我可以试试;否则就会被人骂,一点谦虚精神也没有,太傲了,太没有涵养,人们往往会对你侧目而视,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本来想干且能干好的事最终也干不成了。尤其当国家领导人,那就得更要谦虚。据说中国三皇五帝时代流行的禅让制就是这么一回事,即使舜有大德于天下,众望所归了,但在舜接替尧的领袖位置时不知推了多少次,最后人们硬是把舜推上领袖的大位。尧、舜是中国古代理想帝王中的“极品”,如果成不了尧舜,起码也得学习他们的精神,否则就是一种无德浅薄的表现。因此当你要登临大位时,无论如何也得要推辞一番,当人们“哭着”“闹着”非得请你出来,甚至说上“国可不能一日无君”的狗屁话时,你还不能马上坐上大位,还得要发表一番美丽动听的“就职演说”:“既然全国人民非要我……,那我就代天行事了。”只有这样,大家才会觉得这样的领导有德、谦让、品行好,是上天安排的“真龙天子”。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大“精髓”与“法宝”。

对于这样的法宝,朱元璋当然知晓。但光知晓是没用的,还得要将戏演好,演得越真其效果就越好。他假模假样地推了好几次以后,作秀也做够了,到了1367年下半年时觉得时机也差不多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刻到了——正式开国称帝。

开国称帝可是件天大的事情,1367年下半年朱元璋一面积极进行军队整顿、筹集军需、探讨作战方略,准备北伐,一面与李善长、等人商议和落实举行开国大典的事宜。

南京朝天宫与北京朝天宫开国就得举行开国大典,那是有着十分繁琐的、级别极高的礼仪程序,这对于那些即将成为新兴帝国的大臣们来说,学会如何规范地运用皇家礼仪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大多是贫贱的泥腿子出身:朱元璋自己以前是要饭的,徐达、常遇春都是庄稼汉出身,李文忠也近似于盲流,沐英生下来不久就成为孤儿,廖永忠等最初是水上“义军”(过去平常人们称呼其为“强盗”),更不用说定远收编的打家劫舍的义军头领缪大亨及其“兄弟”们,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山大王”出身……因此,除了宋濂、胡翰、苏伯衡、王冕等是读书人出身,在元朝做过官,还有刘基、危素、张以宁、秦裕伯等算是见过大世面的先生以外,总体上来讲,这些即将成为大明王朝的“新贵们”大多数是“土包子”或说“大老粗”。他们哪懂得那些程序刻板、等级森严的繁文缛节呢?

这下可愁坏了朱元璋,后来他想到了个主意,找来那些投奔过来的懂得宫廷与官场礼节的儒士与旧官僚,让他们充当“教师”,给泥腿子们上礼仪课,演练开国大典上的种种仪式。为此,他专门下令,盖了一群宫观院落,让土包子们在这里进行礼仪的学习与演练。比如见了皇帝如何朝拜,如何喊;见了皇后、太子怎样称呼,怎样喊;大臣们之间如何作揖、如何称呼,等等,这一系列礼仪规矩都要认真学习,反复操练。由此,这个专门用来演习朝贺礼仪的地方,就叫朝天宫,南京朝天宫由此而产生。后“以其制度未备”,洪武十七年(1384)七月,朱元璋下令重建朝天宫于金陵古城内的冶城,正式赐名朝天宫。朝天宫主要用途有二:其一,“凡正旦、圣节、冬至群臣习朝贺礼于其中”;其二,“设道录司于内”,即将道教管理机构设在其中,做法事。不过这些都是洪武中后期的事情了。

明都北迁后,朱元璋四儿子模仿南京朝天宫的规制与式样,在北京也修建了朝天宫。这就是北京朝天宫的由来。

南京明皇宫的开国大典与大明帝国的建立开国大典总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啊!朱元璋就找刘伯温商议。刘伯温在经过一番天象观察和仔细掐算后,料定吴元年(1367)年底之前几乎都没有什么好日子了,最后给出结论:只有到了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这一天,才是个实实在在的好日子。朱元璋初听将信将疑,真的到年底之前一天好日子都没有吗?然而历史为证,吴元年下半年,特别是农历九月之后,天气着实很怪异。尤其是十二月二十到大年三十这些天,一直就没什么好天气,大雨大雪就没有歇停过。眼看吴元年年底就到了,天气都没有好转的迹象,大臣们都焦躁死了,即将登位的未来新天子则更急,生怕刘基算得不够准,不能够在一个吉时登基。这时刚刚搬到新宫——南京明皇宫的朱元璋默默地向上天祷告说:“假若您觉得我适合当皇帝的,到了正月初四那一天,就给我来个阳光普照大地;若否,尽可刮风下雨!”

这下人们开始翘首期待,正月初一,雨雪虽然停了,但天气仍不见转晴;初二天空仍然一片阴霾;初三白天还是阴沉沉的,但到了傍晚开始渐渐好转了。初四早上,阳光灿烂,普照大地。有人说,这阳光中有几分神的光芒在闪耀。神奇乎?这确实是个奇迹。

由此,不仅即将登基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受到万民景仰,甚至军师刘基在民间的传说中也成了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仙。

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即公元1368年1月23日早上,朱元璋命令群臣沐浴斋戒,然后在明皇宫前集合。由开国大典司仪引路,朱元璋率领他的文武大臣们在喧嚣的锣鼓声、钟鼎乐声中,浩浩荡荡地直奔南京的南郊天地坛(后来明清帝国将天地日月四神位分坛而祭,朱元璋时四神位是同坛而祭的),举行祭天大典。紧接着祭天大礼后,朱元璋换上一身衮服(绣着日月山川与龙的龙袍),头戴皇冠,在天地坛的南面即皇帝位。李善长率领文武百官和南京城里的父老,向北面朝朱元璋行跪拜大礼,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就是即位大礼,表示由上帝批准的皇帝朱元璋正式登上大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朱元璋也由此被人称为“洪武皇帝”,死后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帝”。

即位大礼结束,又由朱元璋领队,带了皇子皇孙们,手里写着他们朱家祖宗名字的木牌即所谓的神主,从南京南郊赶回,来到今天午朝门公园东南方向的太庙(在今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进行祭祖大典,祭告列祖列宗,感谢他们神灵的保护,朱家才出了这么个不同凡响的“非常之人”;然后就对朱元璋四代祖父母、父母进行追封,并献上追封玉玺与玉册;接下来就是朱元璋带队,行叩拜之礼。

祭祖结束,朱元璋回到明皇宫的奉天殿,正式接受百官朝贺,由李善长宣读贺表,带领文武群臣集体跪拜,随即就开始封官加爵。又由李善长代表皇帝念读封册,封马氏为皇后,世子朱标为太子,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文武百官一一加官晋爵,再接下来就是大家集体跪拜谢恩。到此为止,开国登基大典才算全部结束,一个影响中国历史长达600多年的新兴的政权——大明帝国就此宣告诞生了。

第二天,朱元璋下令颁发即位诏,诏告天下:“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部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免徇于情。于吴二年正月四日,告祭天地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是年为‘洪武元年’;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建大社、大稷于京师;立妃马氏为皇后,长子标为皇太子。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同时朱元璋还下令,从今以后,将元朝皇帝诏书首语“上天眷命……”改为“奉天承运……”。他认为“上天眷命”的语气很不礼貌,好像上天一定要眷顾地上人君似的,只有奉应天道的人才会得到上苍的垂青,而人君不应该傲慢上天,在上天面前永远是小学生、乖儿孙,“奉若天命,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因此南京明皇宫三大殿的第一殿就叫奉天殿,那可是“奉天承运”的大明天子办公的正式大殿。这样一改,朱元璋这个凤阳乡下放牛娃当皇帝也就是奉行天命的正宗天子了。您能不信吗?

正规干细胞的品牌有哪些

中国批准的干细胞医院

治疗脑卒中好医院

nk免疫疗法一针多少钱